公立學校日益高起的門檻,讓很多家長轉向國際學校。
然而,國際學校真的比國內的公立學校好進嗎?其實很多家長在選擇國際學校上存在很多誤解。
誤區1
成績不好才去國際學校
有部分家長認為,孩子成績差,在中考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,和學習優秀的考生拼中考根本沒優勢。
重點高中錄取名額有限,被一次考試淘汰掉的學生成千上萬,于是這些家長們選擇“彎道超車”,把孩子送進國際學校讀書,畢業后還能申請到一所不錯的國外大學。
而且,很多國際學校是12年一貫制,學生在一所學校內即可獲得完整的教育,即使是在升學季換讀其它國際學校,他們的考核標準也相對靈活。除公立學校國際班以外,一般對中考分數沒有硬性要求。有些家長抱著省時省力的心態,準備把孩子送進國際學校,讓他們一路直升無壓力。
但是就讀國際學校絕對不意味著一勞永逸,對于學生來說,每一個項目都相當于考試,成績是還是很重要的。
再者,申請國外大學時,學生的GPA也是重點考核標準之一。
很多國際學校的入學考試也越來越注重考查學生的綜合能力,所以家長不要誤以為國際學校隨隨便便就能進。
誤區2
國際學校沒壓力,輕松就能畢業
很多家長把國際學校自由自主的學習環境當成是不嚴格、很輕松,為了躲避國內應試教育的壓力,開始轉向“輕松”的國際學校。不知從何時開始,國際學校成為了“快樂學習”的代表。
但是,國際學校并不輕松,只是和公立學校相比,國際學校給了學生更多自由發揮的空間。
對于時間管理能力比較差的同學來說,這其實給他們帶來了很大的壓力,因為有很多課余時間需要自己做安排。如果不懂得自主安排自己的時間,不懂得參加社團活動、準備專業課程競賽、規劃標化考試準備進程,那可能會把自己的生活搞成一團亂麻。
另外,國際學校的課程也沒有家長們想象的那樣簡單。
比如,IB的最后兩年要準備論文,完成課外活動的項目,應對高難度的考試,學生忙到飛起來。45分滿分的IB課程,每年全球只有100多人是滿分,而且也要考到38+才能申請劍橋牛津等。
再舉個例子,美國卡文特課程體系,有一套線上系統,需要學生按時上傳線上作業、月度學習報告,才能進入下一階段學習。如果學生光顧著玩,不按規定時間及時完成作業,可是沒辦法順利拿到成績單的。
GAC課程也是一樣,Level 1、2、3難度逐年遞增,必須順利完成每個level的課程且成績合格才能拿到結業證書。
之前網上流傳的美國高中的3個4,一天4杯咖啡,只睡4個小時,考出4.0的GPA,在國際學校的高中最后兩年也會存在。
誤區3
進了國際學校將來全都能升入海外名校
有些家長看到國際學校每年有很多學生去了國外的頂尖大學,就認為自己的孩子去國際學校也能進世界名校。
但是,家長應該明確的是,上國際學校能夠讓學生在國內完成一個過渡,提前適應國外的教學模式,熟悉國外的教學方法。
學生利用國際學校的語言環境和外教資源,強化語言學習,清晰海外高校申請重心,并付出努力(劃重點),最終才能申請到理想的海外院校。
相對來說,國際學校學生申請海外學校更有優勢。但每一所國際學校都不能保證,孩子一定能上名校。
升學肯定是有保障的,但是不是名校,得由學生自己的水平決定。
誤區4
國際學校主要是針對語言的學習
很多人對國際學校的第一印象就是:雙語!高大上!孩子學好英語肯定沒問題!
學校里的教師大多來自英美國家,國際學校學生確實接觸英文的時間更長,外教授課表達更地道,但是學好英語一定不是讀國際學校的全部。
數學、物理,甚至是歷史、藝術,不是用另一門語言來學習這些基礎知識,而是通過研究發現一些規律,得出自己的思考,寫論文表達出來。
國際課程帶給孩子的遠不止語言,在國際學校的全球化的教育理念和環境中,更重要的是對孩子思維方式的影響,進而對成長軌跡及發展方向的影響。
國際學校除了可以為孩子提供良好的英文氛圍,它更加強調個性的發展、思維的發散、自信心的發展,讓學生有足夠的空間盡早找到自己的興趣點,除了學習之外,發展多方面的綜合能力。
再者,學生的英語水平是一個自主學習的過程,并不意味著在英語環境中就可以說好英語。
很多人甚至吐槽出國2-3年的同學英語口語水平還只是一般,一直混跡中國人圈子,并沒有我們想象的流利英文。
而在中國人占多數的國際學校,如果學生課下的交流用中文,只有課上用英文,那英語提高也會比較有限。
上國際學校有錢就行 ?
上國際學校成績不重要 ?
國際學校作業少,學習毫無壓力 ?
只要國際學校畢了業直接就能升入世界名校 ?
國際學校主要是提升語言的 ?
…………
正是這些誤區,干擾了家長們認清國際教育的本質和國際學校的要義。
*本文由力邁中美國際教育小編整理,內容圖片均來源于網絡,版權屬于原作者,僅供分享使用。
咨詢報名